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7518|回复: 3

香港英国太古洋行买办莫仕扬

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1-16 21:13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香港英国太古洋行买办莫仕扬
·
     香港英国太古洋行的著名华人买办之一莫仕扬。其子孙三代掌握英国庞大的太古洋行达六十年之久,是中国买办史上是S7303515
  • 买办名人:莫仕杨
  • 买办名人:莫仕杨
绝无仅有的华人模范人物。莫仕扬(18201879)字维峻、号彦臣,香山会同村人(今珠海唐家湾)。洋行第一任买办,在其貌任职中引族人千余人各分行总经理均由莫氏担任,故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中有“莫氏家祠”之称。获诰授奉政大夫、朝议大夫、通议大夫、资政大夫等职衔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1-1-20 10:56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1-1-20 12:28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莫仕扬——近代著名商人、买办
发布日期: 2010-4-26 编辑:青风笺 来源:珠海香洲政协   

   


   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,商人、买办在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中充当过重要角色。“买办”一词始于明代,是指供应宫廷用品的商人,而近代买办则是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贸易活动的产物。近代早期的广东商人、买办,奔走于广州、澳门、香港、上海、天津、武汉等地,在中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显示了才干与神通,对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,起到桥梁作用。莫仕扬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。

    莫仕扬早年随父亲到广州“十三行”经商。鸦片战争失败后,清朝政府割让香港,他审时度势到香港开发商务,经营房地产而暴富。1870年(清同治九年),莫仕扬受雇于英商太古洋行,任总办。从此,他与儿子莫藻泉、孙子莫干生等三代人服务太古洋行60年,致力于发展香港航运业、制糖业、保险业、房地产业和油漆化工业,为促进香港的发展与繁荣做过一定的贡献。

家世与前期商业活动

    广东香山县(包括现在的珠海市、中山市)素称“买办之乡”,在近代涌现出一批赫赫有名的买办商人和买办家族。如唐山开平煤矿局创办人唐廷枢家族、上海中国轮船招商局会办徐润家族和香港太古洋行总办莫仕扬家族,他们是同乡又是亲友,是当时香山县著名的三大买办家族,同为珠海籍人。

    莫仕扬,名维俊,字彦臣。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出生,广东省珠海市会同村人,光绪五年(1879年)病逝于香港。

    莫仕扬出身望族,祖辈经商。其父莫裕嘉(1792~1828年),名杰,号倬亭,殷实富有,多次捐资纳官,先后获清廷颁授的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同知(从六品)、朝议大夫(从四品)、资政大夫(正二品)等虚职冠捷。莫仕扬为其长子,是近代早期的商人和买办家族的开创者。

    莫仕扬先后娶唐家湾唐氏、张家边李氏为妻,生有五子三女。五子依次是冠球、冠鋈、冠光、冠献、冠昭。次子冠鋈,号藻泉,直接承继父业任太古洋行总办,其他子孙均活跃于海内外,有经商的,有出入洋行任买办或任华人经理的,还有的从事其他行业,业绩亦显达于世。

    莫仕扬及其字辈多与香山商人、买办大家族结为姻亲。他的原配夫人是唐家湾买办唐氏家族成员,长子冠球娶翠微村大买办吴健彰之侄女为妻。其他子孙亦与香山、南海、广州等地绅商大族结为姻亲,由此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,渗透到粤港工、商、政界。

    莫仕扬为提高自身的社会政治地位,也不断捐资纳官,先后获清廷颁授的奉政大夫候选海防军民府加一级(正五品)、朝议大夫(从四品)、通议大夫(正三品)、资政大夫(正二品)等官阶,赏戴花翎。其子冠球、冠鋈等亦捐官五品(奉政大夫)至二品(资政大夫),赏戴花翎。这些官阶虚衔对莫氏从商和打通官场,进入上流社会,起到较大的作用。

    鸦片战争之前,莫仕扬已随父亲及同乡在广州经商。那时,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时必须通过广州“十三行”,接受行商的约束和管理,也必须经过澳门,取得许可证,聘用引水(引航人)、通事(翻译)、船上买办,方可进入广州交易货物。其时,莫仕扬在广州开设行店,通过行商与外商做生意。他与同乡、后为亲家的吴健彰来往甚密,亦互相提携。吴健彰时在广州开设同顺行(十三行之末)。莫仕扬通过吴健彰等行商,既向外商提供出口的茶叶、蚕丝、瓷器、土特产等货物,又经销进口货物,如洋纱洋布、杂货、鸦片等,赚钱不少。其时,香山县的大批商人进入福建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及上海等地,有收购和贩运茶叶蚕丝的,有开设茶庄、丝庄(收购站)的,参与者有唐氏族人、徐氏族人、莫氏族人。莫仕扬为采购出口货物,到过福州、宁波、上海等港口,也深入到茶区、丝区。这些商贸活动,是莫仕扬结交了不少广州行商及各地商人,也结识了不少外商朋友,迫使他学习和精通英语,熟悉国际营商业务和国际贸易的通例、规则。

    1842年英国占据香港后,为了加快航运、商贸的开发,港英当局急需招引外商和华商到香港投资。当初,莫仕扬到香港考察,曾一度兼任香港一洋行的买办,没有放弃在广州及内地的业务,也试图两者兼顾。1856年(咸丰六年)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,广州发生了商馆被烧事件,十三行的外贸上午遭受沉重打击,同事,英国人在香港夺取了华南外贸的控制权,于是大批外商、华商从广州撤到香港。莫仕扬也就在这时将广州及内地的商务交给亲友族人经营,来到了正待开发的香港。

    广东人,尤其香山人,在广州独口对外贸易时期便与外商建立了各种关系,此后,他们抓住英国扩殖香港以及中国沿海五口通商的基于,积极向这些地方进发。以徐昭绗、徐瑞绗、吴健彰、郑廷江等人为代表,于19世纪40年代进入上海,随后,徐润、郑观应、唐廷枢等人也于五六十年代来到上海。他们分别进入旗昌、宝顺、怡和、太古等洋行任买办,一度形成粤人垄断上海洋行买办的局面。而以莫仕扬、何东(新安县人)等人为代表,亦形成买办家族世袭垄断的局面。
    莫仕扬刚到香港时,主要经营地产业和建筑业。因港英政府鼓励本埠商人,外来商人投资房地产建筑业,以每英尺一两白银的低廉地价批给申请人建造房屋。莫仕扬藉此机会成立置业公司,向港英当局申领了大量地皮,兴建了香港摆花街的数十幢楼宇和卅间街的楼宇(因莫氏在这里建了30幢楼房而得名),楼房销售后获取了暴利。他还开设商行,经营进出口杂货生意,获利颇丰。从此,莫仕扬跻身于香港富豪之列,名声崛起,这又为他进一步熟悉国际贸易业务、开辟商务新渠道奠定了基础。

充任太古洋行买办及对香港的贡献

    莫仕扬早年曾在广州的英商洋行(商馆)做过帮工,而初任买办始于美商的琼记洋行。据载,1854年(咸丰四年),琼记洋行在福州开设分行—隆顺行时,莫仕扬已担任香港琼记洋行买办。不过,这时他只是兼任而已,他仍然经营自己的商贸、房地产业。到1870年,莫仕扬才正式进入香港太古洋行担任买办。

    太古洋行,也称太古股份有限公司,它是英国的大型洋行之一,总代理英国本土约翰·史维亚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各子公司的业务。

    1870年,太古洋行在香港成立总行时,因为业务的扩张,亟需物色一位有商业经营头脑的中国人来充任助手,而莫仕扬的名声与业绩引起太古洋行老板史维亚的极大兴趣。史维亚通过英国商人结识了莫仕扬,并不计较条件,聘请莫仕扬担任香港太古洋行总行的买办。当时,莫仕扬考虑到自身的商务一时无法放手,又不愿放弃与太古合作的机会,于是接受了聘请。起初,他做个挂名的买办,实际业务则指派账房先生吴用伍负责处理。1873年,吴用伍去世。此时,莫仕扬在香港的房地产也因竞争对手日趋增多而利润减少,进口贸易收益也时盈时亏。他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,决定将自己所经营的商务全盘托付亲族,自己正式进入太古洋行服务,开设办房(即工作室),开始了他的职业买办生涯。

    莫仕扬利用自己在广州、香港工商界的人际关系、商业信誉,灵活地扩展业务、招揽生意和扩展市场,为太古洋行的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打开了新局面。

    莫仕扬正式出任太古洋行总办后,他大量收购中国丝茶及各种商品,经本洋行出口;又将英国、印度等国的棉纺织品及各种洋货,批发给华商节能经销。这样,既有中国货物的买主(太古洋行),又能找到外国洋货的买主(华商),还得到英国银行的信任和支持,贸易货款通过银行押汇,无须多少现金支付。在莫仕扬办房的精心运营下,太古洋行的生意逐渐兴旺发达起来。

    1872年,清朝洋务派主持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型航运企业—轮船招商局。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应付英商太古、怡和、美商旗昌等轮船公司的“合力倾轧”,邀请来了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、宝顺洋行买办徐润进入轮船招商局任职。后来,旗昌轮船公司在航运竞争中破产被招商局收购,中国轮船航运业形成了招商局、太古、怡和三足鼎立的局面。在激烈的竞争中,莫仕扬为扩展太古轮船公司航运业务以形成新的局面,采取了三项措施。

    首先,他利用香港与上海两地航运业务关系,调整沿海航运资源与布局。他以九八折优惠客户,使客运、货运街载量成倍增长。他扩充黑烟通轮船公司(即中国航运公司)对沿海海运的运输力,每二三年增加一艘2000至3000吨的客货轮,扩大船队。他利用太古轮船公司成立的机会,将远洋航运的蓝烟通公司收归提案故旗下,也促成英商的省港澳论创年公司与太古轮船公司联合,归于太古旗下,增强了竞争力。

    其次,开辟三条新航线:一是在原有沪港航线的基础上,向北延伸到天津、牛庄(营口)、大连、安东;二是新辟长江航线,由上海经镇江、南京、九江、汉口,直达重庆;三是开辟珠江航线,香港、澳门直达广州的航运于1876年开通,以后扩展到江门,西上广西梧州。此外,还开辟了东南亚新航线。短短几年,太古轮船公司便迅速壮大起来。到1877年,仅汕头经上海到牛庄的航线,就有4艘太古轮船南北对开,南糖、北豆互运,南北获利。

    再次,利用太古轮船公司技术、设备、资本、运输力上的优势,采取削价手段参与中国航运业竞争。在竞争中迫使旗昌轮船公司宣告破产,退出中国沿海沿江航运,也削弱了怡和轮船公司。这时候,招商局是太古洋行的重要竞争对手。为防止两败俱伤,经莫仕扬建议,太古轮船公司在1877年与招商局签订《齐价合同》,在运价(水脚)分配上,招商局占55%,太古占45%。次年,怡和公司加入,重订《齐价合同》,比例改为招商局占38%,太古占35%,怡和占27%。时任上海太古轮船公司买办的郑观应,招商局的唐廷枢、徐润参与了该合同的具体谈判和签订。这个合同兼顾了华商、外商的利益,是基本合理的。

    就在莫仕扬正式出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的1873年,他的同乡郑观应(1842~1922年,中山雍陌村人,中国近代思想家)也担任了上海太古洋行买办,次年,被聘为太古轮船公司的总经理。这样,莫仕扬与郑观应一南一北,同入太古洋行核心部门掌管实权,为太古洋行创立基业。郑观应服务了8年,到1881年合同期满便离开太古洋行。莫仕扬为太古洋行共服务了10年,1879年病逝。他的职位由儿子莫藻泉接任。

    买办、办房与洋行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,买办可以在办房之外私设商行,独立营商。莫仕扬没有独立开办商行,但他的办房有人事上的推荐、引荐权。莫仕扬利用这一特权,安排了一批亲友担任办房属员、初级买办,商馆买办、船上买办,以船上买办最多。莫仕扬注重培养接班人,他让次子莫藻泉从14岁起就跟账房先生吴用伍学做生意,稍大时带着他经营各种业务,为他承袭买办职务做准备。

    香港东华医院是香港华人最早的慈善机构,自1870年创办后,莫仕扬出钱出力支持这项慈善事业,并于1872年、1878年担任两届东华医院主席。此后,莫氏家族与东华医院接下深厚的渊源,莫氏子孙莫藻泉、莫干生、莫庆尧、莫华钊等先后出任过该医院的董事、总理、顾问和主席,他们为香港慈善事业做过不少贡献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1-1-20 12:28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莫仕扬——近代著名商人、买办
发布日期: 2010-4-26 编辑:青风笺 来源:珠海香洲政协   

   


   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,商人、买办在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中充当过重要角色。“买办”一词始于明代,是指供应宫廷用品的商人,而近代买办则是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贸易活动的产物。近代早期的广东商人、买办,奔走于广州、澳门、香港、上海、天津、武汉等地,在中外经济贸易活动中显示了才干与神通,对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,起到桥梁作用。莫仕扬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。

    莫仕扬早年随父亲到广州“十三行”经商。鸦片战争失败后,清朝政府割让香港,他审时度势到香港开发商务,经营房地产而暴富。1870年(清同治九年),莫仕扬受雇于英商太古洋行,任总办。从此,他与儿子莫藻泉、孙子莫干生等三代人服务太古洋行60年,致力于发展香港航运业、制糖业、保险业、房地产业和油漆化工业,为促进香港的发展与繁荣做过一定的贡献。

家世与前期商业活动

    广东香山县(包括现在的珠海市、中山市)素称“买办之乡”,在近代涌现出一批赫赫有名的买办商人和买办家族。如唐山开平煤矿局创办人唐廷枢家族、上海中国轮船招商局会办徐润家族和香港太古洋行总办莫仕扬家族,他们是同乡又是亲友,是当时香山县著名的三大买办家族,同为珠海籍人。

    莫仕扬,名维俊,字彦臣。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出生,广东省珠海市会同村人,光绪五年(1879年)病逝于香港。

    莫仕扬出身望族,祖辈经商。其父莫裕嘉(1792~1828年),名杰,号倬亭,殷实富有,多次捐资纳官,先后获清廷颁授的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同知(从六品)、朝议大夫(从四品)、资政大夫(正二品)等虚职冠捷。莫仕扬为其长子,是近代早期的商人和买办家族的开创者。

    莫仕扬先后娶唐家湾唐氏、张家边李氏为妻,生有五子三女。五子依次是冠球、冠鋈、冠光、冠献、冠昭。次子冠鋈,号藻泉,直接承继父业任太古洋行总办,其他子孙均活跃于海内外,有经商的,有出入洋行任买办或任华人经理的,还有的从事其他行业,业绩亦显达于世。

    莫仕扬及其字辈多与香山商人、买办大家族结为姻亲。他的原配夫人是唐家湾买办唐氏家族成员,长子冠球娶翠微村大买办吴健彰之侄女为妻。其他子孙亦与香山、南海、广州等地绅商大族结为姻亲,由此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,渗透到粤港工、商、政界。

    莫仕扬为提高自身的社会政治地位,也不断捐资纳官,先后获清廷颁授的奉政大夫候选海防军民府加一级(正五品)、朝议大夫(从四品)、通议大夫(正三品)、资政大夫(正二品)等官阶,赏戴花翎。其子冠球、冠鋈等亦捐官五品(奉政大夫)至二品(资政大夫),赏戴花翎。这些官阶虚衔对莫氏从商和打通官场,进入上流社会,起到较大的作用。

    鸦片战争之前,莫仕扬已随父亲及同乡在广州经商。那时,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时必须通过广州“十三行”,接受行商的约束和管理,也必须经过澳门,取得许可证,聘用引水(引航人)、通事(翻译)、船上买办,方可进入广州交易货物。其时,莫仕扬在广州开设行店,通过行商与外商做生意。他与同乡、后为亲家的吴健彰来往甚密,亦互相提携。吴健彰时在广州开设同顺行(十三行之末)。莫仕扬通过吴健彰等行商,既向外商提供出口的茶叶、蚕丝、瓷器、土特产等货物,又经销进口货物,如洋纱洋布、杂货、鸦片等,赚钱不少。其时,香山县的大批商人进入福建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及上海等地,有收购和贩运茶叶蚕丝的,有开设茶庄、丝庄(收购站)的,参与者有唐氏族人、徐氏族人、莫氏族人。莫仕扬为采购出口货物,到过福州、宁波、上海等港口,也深入到茶区、丝区。这些商贸活动,是莫仕扬结交了不少广州行商及各地商人,也结识了不少外商朋友,迫使他学习和精通英语,熟悉国际营商业务和国际贸易的通例、规则。

    1842年英国占据香港后,为了加快航运、商贸的开发,港英当局急需招引外商和华商到香港投资。当初,莫仕扬到香港考察,曾一度兼任香港一洋行的买办,没有放弃在广州及内地的业务,也试图两者兼顾。1856年(咸丰六年),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,广州发生了商馆被烧事件,十三行的外贸上午遭受沉重打击,同事,英国人在香港夺取了华南外贸的控制权,于是大批外商、华商从广州撤到香港。莫仕扬也就在这时将广州及内地的商务交给亲友族人经营,来到了正待开发的香港。

    广东人,尤其香山人,在广州独口对外贸易时期便与外商建立了各种关系,此后,他们抓住英国扩殖香港以及中国沿海五口通商的基于,积极向这些地方进发。以徐昭绗、徐瑞绗、吴健彰、郑廷江等人为代表,于19世纪40年代进入上海,随后,徐润、郑观应、唐廷枢等人也于五六十年代来到上海。他们分别进入旗昌、宝顺、怡和、太古等洋行任买办,一度形成粤人垄断上海洋行买办的局面。而以莫仕扬、何东(新安县人)等人为代表,亦形成买办家族世袭垄断的局面。
    莫仕扬刚到香港时,主要经营地产业和建筑业。因港英政府鼓励本埠商人,外来商人投资房地产建筑业,以每英尺一两白银的低廉地价批给申请人建造房屋。莫仕扬藉此机会成立置业公司,向港英当局申领了大量地皮,兴建了香港摆花街的数十幢楼宇和卅间街的楼宇(因莫氏在这里建了30幢楼房而得名),楼房销售后获取了暴利。他还开设商行,经营进出口杂货生意,获利颇丰。从此,莫仕扬跻身于香港富豪之列,名声崛起,这又为他进一步熟悉国际贸易业务、开辟商务新渠道奠定了基础。

充任太古洋行买办及对香港的贡献

    莫仕扬早年曾在广州的英商洋行(商馆)做过帮工,而初任买办始于美商的琼记洋行。据载,1854年(咸丰四年),琼记洋行在福州开设分行—隆顺行时,莫仕扬已担任香港琼记洋行买办。不过,这时他只是兼任而已,他仍然经营自己的商贸、房地产业。到1870年,莫仕扬才正式进入香港太古洋行担任买办。

    太古洋行,也称太古股份有限公司,它是英国的大型洋行之一,总代理英国本土约翰·史维亚股份有限公司在华各子公司的业务。

    1870年,太古洋行在香港成立总行时,因为业务的扩张,亟需物色一位有商业经营头脑的中国人来充任助手,而莫仕扬的名声与业绩引起太古洋行老板史维亚的极大兴趣。史维亚通过英国商人结识了莫仕扬,并不计较条件,聘请莫仕扬担任香港太古洋行总行的买办。当时,莫仕扬考虑到自身的商务一时无法放手,又不愿放弃与太古合作的机会,于是接受了聘请。起初,他做个挂名的买办,实际业务则指派账房先生吴用伍负责处理。1873年,吴用伍去世。此时,莫仕扬在香港的房地产也因竞争对手日趋增多而利润减少,进口贸易收益也时盈时亏。他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,决定将自己所经营的商务全盘托付亲族,自己正式进入太古洋行服务,开设办房(即工作室),开始了他的职业买办生涯。

    莫仕扬利用自己在广州、香港工商界的人际关系、商业信誉,灵活地扩展业务、招揽生意和扩展市场,为太古洋行的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打开了新局面。

    莫仕扬正式出任太古洋行总办后,他大量收购中国丝茶及各种商品,经本洋行出口;又将英国、印度等国的棉纺织品及各种洋货,批发给华商节能经销。这样,既有中国货物的买主(太古洋行),又能找到外国洋货的买主(华商),还得到英国银行的信任和支持,贸易货款通过银行押汇,无须多少现金支付。在莫仕扬办房的精心运营下,太古洋行的生意逐渐兴旺发达起来。

    1872年,清朝洋务派主持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型航运企业—轮船招商局。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应付英商太古、怡和、美商旗昌等轮船公司的“合力倾轧”,邀请来了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、宝顺洋行买办徐润进入轮船招商局任职。后来,旗昌轮船公司在航运竞争中破产被招商局收购,中国轮船航运业形成了招商局、太古、怡和三足鼎立的局面。在激烈的竞争中,莫仕扬为扩展太古轮船公司航运业务以形成新的局面,采取了三项措施。

    首先,他利用香港与上海两地航运业务关系,调整沿海航运资源与布局。他以九八折优惠客户,使客运、货运街载量成倍增长。他扩充黑烟通轮船公司(即中国航运公司)对沿海海运的运输力,每二三年增加一艘2000至3000吨的客货轮,扩大船队。他利用太古轮船公司成立的机会,将远洋航运的蓝烟通公司收归提案故旗下,也促成英商的省港澳论创年公司与太古轮船公司联合,归于太古旗下,增强了竞争力。

    其次,开辟三条新航线:一是在原有沪港航线的基础上,向北延伸到天津、牛庄(营口)、大连、安东;二是新辟长江航线,由上海经镇江、南京、九江、汉口,直达重庆;三是开辟珠江航线,香港、澳门直达广州的航运于1876年开通,以后扩展到江门,西上广西梧州。此外,还开辟了东南亚新航线。短短几年,太古轮船公司便迅速壮大起来。到1877年,仅汕头经上海到牛庄的航线,就有4艘太古轮船南北对开,南糖、北豆互运,南北获利。

    再次,利用太古轮船公司技术、设备、资本、运输力上的优势,采取削价手段参与中国航运业竞争。在竞争中迫使旗昌轮船公司宣告破产,退出中国沿海沿江航运,也削弱了怡和轮船公司。这时候,招商局是太古洋行的重要竞争对手。为防止两败俱伤,经莫仕扬建议,太古轮船公司在1877年与招商局签订《齐价合同》,在运价(水脚)分配上,招商局占55%,太古占45%。次年,怡和公司加入,重订《齐价合同》,比例改为招商局占38%,太古占35%,怡和占27%。时任上海太古轮船公司买办的郑观应,招商局的唐廷枢、徐润参与了该合同的具体谈判和签订。这个合同兼顾了华商、外商的利益,是基本合理的。

    就在莫仕扬正式出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的1873年,他的同乡郑观应(1842~1922年,中山雍陌村人,中国近代思想家)也担任了上海太古洋行买办,次年,被聘为太古轮船公司的总经理。这样,莫仕扬与郑观应一南一北,同入太古洋行核心部门掌管实权,为太古洋行创立基业。郑观应服务了8年,到1881年合同期满便离开太古洋行。莫仕扬为太古洋行共服务了10年,1879年病逝。他的职位由儿子莫藻泉接任。

    买办、办房与洋行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,买办可以在办房之外私设商行,独立营商。莫仕扬没有独立开办商行,但他的办房有人事上的推荐、引荐权。莫仕扬利用这一特权,安排了一批亲友担任办房属员、初级买办,商馆买办、船上买办,以船上买办最多。莫仕扬注重培养接班人,他让次子莫藻泉从14岁起就跟账房先生吴用伍学做生意,稍大时带着他经营各种业务,为他承袭买办职务做准备。

    香港东华医院是香港华人最早的慈善机构,自1870年创办后,莫仕扬出钱出力支持这项慈善事业,并于1872年、1878年担任两届东华医院主席。此后,莫氏家族与东华医院接下深厚的渊源,莫氏子孙莫藻泉、莫干生、莫庆尧、莫华钊等先后出任过该医院的董事、总理、顾问和主席,他们为香港慈善事业做过不少贡献。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新闻|族谱|联谊|宗祠|村落|故事|基金|公益|论坛|莫氏宗亲网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