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光庭诗之题莫公台
题莫公台
奇绝巍台峙浊流,古来人号小瀛洲。
路通霄汉云迷晚,洞隐鱼龙月浸秋。
举首摘星河有浪,自天图画笔无钩。
将军悟却希夷诀,赢得清名万古流。
此诗为七言律诗。诗题为题莫公台。《蜀中名胜记》卷十三《蒲江县》引《舆地纪胜》:莫公台位于蒲江县“南十五里,莫佛镇。相传汉文帝(刘恒,前202-前157)时有莫将军征西南夷,归而学佛于此。其佛台前,石羊虎尚在,居民往往于其处得金银。”
首联意为:神奇的高台矗立在混浊的水流之中,人们早就把它比作神仙之山来歌颂。称赞莫公脱下战袍换上道袍,学道修仙,清清秀秀,有“举世皆浊我独清”之概,如同神奇的高台屹立在污浊的水流中。人杰地灵,莫公的清名使莫公台也有了清名,莫公的仙迹使莫公台变为小瀛洲,成为道教圣地。通常说,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(刘庄,58-75在位)永平十年(67),也有说是西汉末年,而莫将军是西汉文帝时,故学道为是。
注:1浊流—不清的流水。《诗经》:相彼泉水,载清载浊。《唐书》:唐末朱全忠(朱温)杀宰相裴枢及朝士贬官者三十余人于白马驿,投尸于河。初,全忠佐吏李振曰:此等自谓清流,宜投诸河,永为浊流。全忠笑而许之。2瀛洲—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。李白诗: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。
颔联意为:晚云迷漫好像道路通到天空,秋月浸润似乎山洞隐藏鱼龙。暮霭晚云迷迷茫茫,飘飘欲仙,有路直通高天,秋水明月闪闪烁烁,苦苦修炼,仙凡终将分辨。
注:1霄汉—霄,云霄;汉,银河;霄汉,指高空。杜甫诗:霄汉愁高鸟,泥沙困老龙。2鱼龙—《埤雅》:鱼龙以秋为夜。《汉书注》:鱼龙者,为舍利之兽,先戏于庭极,毕,乃入殿前激水,化成比目鱼,跳跃嗽水,作雾障日,毕,化成黄龙八丈,出水敖戏于庭,炫耀日光。《三秦记》:龙门水险,鱼鳖莫能上,上则为龙。李白文:一登龙门,身价百倍。此喻修道成仙者为龙,未成仙者为鱼。
颈联意为:抬头摘星好像银河有如波浪摘不了,在天画画似乎画笔不用钩勒就成了。悟道如同抬头摘星,星星属于你,又不属你,河里有浪摘不了,河里无浪也不须摘,物我两忘;悟道又如在天画画,似有轮廓,又没有轮廓,笔不画清楚就可以,画清楚也还不见,物我合一。要用心体道。
注:1河—银河,又叫天河、云汉、天杭、银汉、银潢,晴夜天空,见有灰白色的光带,弯环如河,由无数微光之恒星集合而成。南朝齐诗人谢朓(464-499)诗:秋河曙耿耿。李贺诗:河转曙萧萧,鸦飞睥睨高。2钩—中国画的技法名称,用笔顺势为钩,逆势为勒;也有以单笔为钩,复笔为勒;或左为钩,右为勒;钩勒后,大都填着彩色,一般用于工笔画。
尾联意为:将军领会得到修道的方法,纯洁高尚的名字久远流传。莫将军脱去尘俗,得到道法,被人万古敬仰;他的清名又为学道修炼者树立起好榜样。
注:1希夷诀—修道的方法。《老子十四章》: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。指道的状态,看不见听不闻,要用心领会才知道。诀:方法,秘法,诀窍。《魏书》:大禹闻长生之诀,尹喜受道德之旨。2清名—纯洁高尚的名声。《楚辞》: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。
此诗当写于唐昭宗李晔景福(892-893)乾宁(894-898)年间莫庭乂为青城县令之后,作者四十三至四十九岁期间。莫庭乂富有治理才能,勤于政事,严于吏治,关爱百姓民生,严格自律,痛惩奸恶,兴修水利,使粮食连年丰收,青城全县出现祥和安定欣欣向荣的局面。莫庭乂也非常尊崇道教,大规模整修青城山的道宫道观。杜光庭对其既钦慕又感激,赞扬有加,“在道则功及幽明,德兼覆育;在儒则功捍大患,德御大灾”。因此,借《题莫公台》称颂其“奇绝巍台峙浊流”,“莫公”“悟却希夷诀,赢得清名万古流”,借古颂今,就是情理中的事。
此诗首句就不同凡响,莫公台既在浊流之中,又不为浊流所动,高高矗立,既在尘世之中,又出尘世之外,这种境界就是神仙境界,仙气盎然,神奇,奇绝。第二句即给予肯定,古来人号小瀛洲,这是多少人的共同认识啊,待在瀛洲的是神仙,待在小瀛洲的也算小神仙了。颔联颈联描写的是夜景,迷迷糊糊,恍恍惚惚。在清静的夜里更能领悟道的真谛。《老子二十一章》说: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;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”道本自无形,是恍惚不清、变化莫测的,说有又无,说无又有,恍惚之间无踪影,又具备一切的形象,恍惚之中无形状,又包涵天地万物。这就是希夷诀。《老子十四章》说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;听之不闻,名曰希;抟之不得,名曰微。”看去,似有似无;听去,似有似无;摸去,似有似无。看到的影像,不能永远留住;听到的声音不能永远留住;抓到的物件,不能永远留住。揭示了道的可道,又不可道,有中虚无,无中实有。尾联作结,要象莫将军一样领会修道的方法,修道登仙,万古流芳,然而,名也是似有似无的,人们记起就有,忘记就无。
诗中有两“流”字。如避免重字,末一字可用“留”,而“留”是静态,其功效不如现在用的“流”,流是动态,流的形态正是惚兮恍兮,恍兮惚兮,变化莫测。并且此“流”是清流,是清名流芳,与首句“浊流”有前后呼应、前后对比之功效。诗人用字讲究,形式为内容服务。诗中还有两“古”字,是前古与后古呼应么,前古向前伸,后古向后延。
此诗可说是弘道宣教的诗,也包含生活的哲理。中间两联对仗工整。此诗平仄合律。
|